【资料图】
魏徽少年时,家境孤贫,曾出家为道士,但 他 爱好读书,尤重“纵横之说”’。公元六一七年(隋义宁元年),他参加河南瓦岗农民起义军,次年( 唐武德元年)九月,随李密奔长安降唐,任秘书丞,被派往山东( 指太行山以东的河北、河南地区)安辑地方。十一月抵河南黎阳后,他劝说瓦岗军将领徐世劫(后政名李,即徐茂公)降唐,开隋黎阳仓,输送粮食给唐准安王李神通的军队。六一九年十一月,河北农民起义军领袖窦建德破黎阳,魏徽被俘,窦建德授魏徽为起居舍人。
六二一年,窦建德被秦王李世民所擒,魏徽也被押回长安。太子李建成授魏徽太子洗马之职,对他十分敬重。明年十二月,魏徽帮助建成划策,镇压了河北刘黑闼起义军,因而成为东宫的重要官属。由于秦王李世民“勋业日隆”,魏徽曾极力劝说李建成趁早除掉李世民,以固储位。六二六年七月( 武德九年六月),李世民抢 先 发动了“玄武门之变”,杀建成。李世民不咎既往,改命魏徽为詹事主簿,不久又提升他为谏议大夫,命他再一次出使安辑山东等地。山东是建成旧部活动的地区,又是农民起义军最活跃的场所,斗争形势复杂。魏徽采取了比较正确 的 招 抚政策,终于使那里很快地安定下来。
唐太宗即位后“励精政道”,虚心纳谏。魏微也“思竭其用,知无不言”。有一次,唐太宗下令取中男十八岁以上大而壮者简点入军,魏徽从维护唐王朝的长治久安出发,根据初“民年二十为兵,六十而免”,“十八 以上不取为兵”的规定,认为唐太宗的做法不对,多次不肯署救。唐太宗满面怒容地责问他说:“男若实小,不点入军,若实大,是其诈妄,以式点取,于理何妨耶!如此固执,不 解卿意。”魏徽回答说:“臣闻竭泽而渔,非不 得鱼,明年 无鱼;焚林而败,非不获兽,明年无兽。若中男以上尽 点入军,租赋杂福将何取给?”这一席话,终于使唐太宗认识到自己的错误,立即下诏停取中男。
六二九年(贞观三年),魏徽参预朝政。此后几年,唐朝内治外安,出现了一派升平气象。这时,群臣纷纷称颂唐太宗的功德。唐太宗自己也准备去泰 山行“封 禅”大 典,“告成天地”。唯独魏徽认为国家还象大病初愈,封禅会加重人民的负担,正如病后不久,“便欲负一 石 米,日行百里,必不可得”。唐太宗听了魏微的话,放弃了“封禅”泰山的打算。六三二年(贞观六年 )三月,唐太宗宠女长乐公主下嫁长孙冲,想把婚礼嫁妆倍于自己的姊妹永嘉长公主,魏徽认为这样做既违反礼制,又过分奢侈铺张,力加反对。唐太宗虽然勉强接受了意见,但心中总是不高兴,长孙皇后问明原因后开导太宗说:“多闻主明臣直,今魏徽直,点陛下之明故也。”太宗听了才转怒为喜。
后来唐太宗又下令要修洛阳飞山官,魏徽尖锐地指出这是走隋炀帝亡国的老路,劝他要“拨乱反正”,多想隆亡国的原因。唐太宗接受了这一意见,还褒奖他说:魏徽“每犯切 ,不 许我为非,我所以重之也。”而魏微的回答也是十分诚恳的,他说:“陛下导臣使言,臣所以敢言。若陛下不受臣言,臣亦何敢犯龙鳞、触忌讳也。”六三三年三月,魏微进位侍中,他认为自己无功于国家,“以目疾频表逊位”,不肯就职。唐太宗对他进行一再的劝导和挽留,说道:“朕拔卿于仇虏之中,任公以枢要之职,见朕之非,未赏不谏。
公独不见金之在矿也,何足贵哉?良冶锻而为器,便为人所宝,朕方自比于金,以卿为良匠。卿虽有疾,未为衰老,岂得便尔?”六三六年正月,由魏微主持编 撰 的《北齐书》、《梁书》、《陈书》、《周书》、《隆书》告成,收藏秘阁。他也因此被晋爵为左光禄大夫,封郑国公。
六三六年(贞观十年)以后,唐太宗的骄傲自满情绪有所滋长,政治渐不如以前,六三七年,魏徽上《论时政》四疏,忠告唐太宗要“居安思危”、“慎终如始”,警惕守成更比创业艰难。六三八年,魏徽在《速所行事与 贞 观初有异》、《谏听谏与贞观初不同》等疏中,又直言指出唐太宗在“贞观初恐人不言,导之使谏;三年以后见人谏争,悦而从之,四年以来不悦人谏,虽俑勋听受而终有难色。”六三九年,魏徽在著名的《十渐疏》中,更是痛切陈辞,历数太宗居安忘危的过失。当时人赞美魏徽的长处是“耻君不及尧舜,以谏争为已任”。他的一片忠心,也曾赢得了唐太宗的赞赏,六三八年,唐太宗在为皇孙载诞生赐宴公 卿 的 酒 席上,公开表扬魏徽说;“贞观以来,尽心于主,献纳忠说,安国利人,犯颜正谏,匡朕之违,唯见魏 微一人。
古 之名臣,何以加此。”还解下佩刀赏赐给魏微。正是在魏微的开导和辅佐下,唐太宗才能经常总结自己成败的经验教训,并归功于魏徽。他说:“玉虽有美质,在于石间,不值良工琢磨,与瓦砾不别。若通良工,即为万代之宝。朕虽无美质,为公所切磋,劳公约朕以仁义,弘联以道德,使朕功业至此,公亦足为良工尔。”
魏徽先后上疏二百多件,对贞观之治起了重大作用。六四三年二月十一日(贞观十七年正月十七日),魏徽因病逝世。临终前,仍深切地关注着国家的前途和王朝的兴衰,他在遗表中劝导太宗:“天下之事有善恶,任善人则国安,用恶人则国乱。公卿之内,情有爱憎,憎者唯见其恶,爱者唯见其善,爱憎之间所宜辨审。若爱而知恶,憎而知善,去邪勿疑,任贤勿贰,可以兴化矣。”唐太宗对于魏徽的病死十分痛心,曾亲临恸哭,并要公卿大臣们把他遗表中的这段话写在朝笏上,作为座右铭,以魏徽为榜样,做到办事“知而即谏”
魏徽的主要言论收集在吴兢所篡《贞观政要》一书中奏疏则有《魏郑公谏录》五卷
标签:
X 关闭
X 关闭